图片

电子竞技游戏排行榜_welcome**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 > 基本理论 > >

价值管理理论发展:回顾与展望

来源::未知 | 作者:电子竞技游戏排行榜_welcome** | 本文已影响

[摘要]  关于价值的管理,不同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企业战略管理学者从战略角度、企业财务管理学家从财务角度分别对价值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站在公司理财的角度对已有的价值管理概念进行了简单的综述,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出价值管理的本质特征,并对于目前价值管理零散的、不系统的业绩评价及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建立系统完善的基于价值的信息披露体系是今后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价值管理       企业价值观       价值信息系统

一、引  言

随着20世纪80年代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出现,奠基于经典经济学价值创造原理的价值管理(VBM),发端于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恶意收购活动,并于9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地拓展和运用,涌现出了一系列有关价值管理的理论观念和实务方法(王平心,吴清华,2005)。
关于价值的管理,不同领域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VBM是众多商业学科和商业主题的综合。从财务角度而言,VBM将创造股东价值这一目标同折现现金流量估价模式结合了起来。从公司战略角度而言,价值创造是投资于同现存的以及潜在的竞争者都存在某种相对优势的公司的结果。从会计角度而言,VBM采纳了公司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并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了修改,最后,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而言,VBM认为评价和奖励对于引导员工的行为很重要。因而VBM系统是由一套旨在鼓励员工为股东价值而设计的评价和激励系统构成的(约翰·D·马丁等,2000)。本文将站在公司理财的角度对已有的价值管理概念进行简单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价值管理的本质特征,对价值管理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二、关于企业价值观的分析

我们知道严谨、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价值理论源于Miller与Modigliani两教授在1958年所提出的MM无公司税资本结构模型。MM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现代企业价值理论的基础。由于企业价值内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或控制企业价值及其最大化的形成过程。基于对企业价值进行观察的不同角度,形成了多种企业价值评价模式。由于评价企业价值的具体方法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企业价值观,主要包括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基于经济增加值的企业价值观和基于托宾Q值的企业价值观四类。

(一)基于价值派(pie model)模型的企业价值观

按照这一模型,企业价值是负债市场价值与股权资本市场价值之和。
即FV=B+S
式中:FV表示企业价值;B表示公司债市场价值;S表示股票市场价值。由于公司债价格虽然会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但其市场价值总是有一个中心支撑线,即公司债的票面值。而股票价格及其波动却反映的是一种长期趋势。所以,在此情况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达到了协调和统一。
基于价值派模型的企业价值观将人们的视线由企业自身引到了证券市场上,将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引入了企业价值的生成过程,突出了债务资本投资者与股权资本投资者在整个企业价值生成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经济金融化日益深化的现代社会中,基于价值派模型的企业价值观对于投资者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企业价值观没有告诉投资者企业价值的真正的源泉究竟在哪里。因此,按照这种企业价值观进行价值管理,投资者在关注证券市场的同时,也必须密切关注着企业自身的各种变化。

(二)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

按照这一模型,企业价值是未来时期内期望现金流量按照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折现之和。该模型建立在持续经营和资产可以被循环用于创造未来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基础上。
折现现金流量模型能够更好地体现企业价值的性质,即企业价值从本质上讲反映的是企业投资者对企业现金流量索偿权的大小。它的理论依据是:企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对其投资者有价值,而这种价值正好体现在企业能够向其投资者提供足够多的现金流量。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价值取决于:(1)未来期间企业经营活动所创造现金流量的多少以及(2)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程度的大小。
基于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的企业价值观认为决定企业价值的是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获得的现金流量的多少。仅仅追求某一时期内的现金流量最大化对企业价值的增加并无益处。这种企业价值观有助于消除短期行为,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价值观奉行“现金为王”原则,强调公司价值的概念不是基于已经获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数据,而是基于与适度风险相匹配的已经获得和可能获得的自由现金流量(FCF)。公司价值本质上是投资者对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追索权的大小,公司价值也当然取决于公司在当期以至未来创造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

(三)基于经济增加值(EVA)和市场增加值(MVA)的企业价值观
基于经济增加值和市场增加值的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价值是企业税后的经营利润与投入资本成本的差额。计算公式为:
EVA=经营利润-全部资本成本
MVA=股权资本市场价值-股权资本投入额
而市场增加值是企业在未来时期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的现值。在强式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是一致的,EVA应该与MVA有很强的相关性。这种价值观认为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就是通过创造出超过资本成本的收益来最大化股东的价值。它关注于真正的价值即经济利润而不是账面利润。只有当公司收入在弥补了投资人的全部成本之后仍有剩余,公司才创造了真正的价值。
美国管理之父PeterDrucker认为,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EVA 反映了价值管理的所有方面。因此,EVA并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衡量经营业绩的财务指标,而是一种包含战略规划、预算控制、业绩评价、管理报酬、内部沟通、外部沟通等因素在内的一种价值管理体系。

(四)基于托宾q值的企业价值观

托宾q值理论由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1969年在《货币理论的一般均衡方法》一文中提出,并将托宾q值定义为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公司的资本重置成本之比。
托宾q值完全从市场的角度来界定企业价值,其表达的意义在于当托宾q值大于某一标准时,就表示投资者对该企业的管理前景看好,并愿意用超过该企业资产价值的价格来购买其股票;反之,当托宾q值小于某一标准时,就表示投资者不看好该企业的管理前景,并只有当该企业资产价值的价格低于其价值时才愿意购买其股票。可见,托宾q值具有区分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资本的金融成本的能力,广泛被用于关于企业价值和企业价值管理的研究当中。
基于托宾q值的企业价值观认为企业价值由资产重置更新成本和增长的期权价值两部分构成。如果公司的市场价值超过其重置成本,则超出的价值也可认为是增长的期权价值。即除了企业的物质资本外,当其具有像垄断力量、声誉、专利权和优秀管理者这类无形资产时,托宾q值就会很高,说明企业价值非常高。

三、价值管理定义的演进

基于上述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不同的企业价值观由于其不同的对企业价值的理解和评价企业价值的方法,而形成了对企业价值内容的不同界定,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关于价值管理的定义和内容。
1994 年,当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正在按照传统的绩效标准为创造股东价值的企业战略浴血奋战时,James M.McTaggart发表了价值管理理论的分水岭之作《价值命令》,提出了价值管理(Managing for Value)的观念,构建了股东价值管理的一个全新架构。
特别是Alfred Rappaport(1986)提出的贴现现金流模型使价值最大化不仅成为一种管理理念,也变成一种可操作的管理技术,从此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VBM)成为战略决策、公司治理、过程控制、业绩评价和并购扩张中共同的声音(汤谷良,2003)。
汤姆.科普兰等早在其合著的《价值评估:企业价值的衡量和管理》一书中,已经提出了价值管理的唯一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即股东价值的管理是高层管理者的核心职责,概述了价值创造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最大化股东价值的方法。
价值管理,又称为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 VBM)是指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价值增长为目的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汤姆.科普兰等,2003)。它是根源于企业追逐价值最大化的内生要求而建立的以价值评估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和业务过程的新型管理框架(汤谷良,2003)。
价值管理(VBM)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模式、一整套指导原则,是一种以促进组织形成注重内外部业绩和价值创造激励的战略性业绩计量行动(Mark,2002)。
企业价值管理是一个管理结构,通过评价和管理企业活动去为股东创造长期的价值。并通过股票价格的增加、股利的增长来给予奖励(Marsh,1999)。
汪平在《基于价值的企业管理》(2005)一文中对从不同角度进行的价值管理的众多不同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关于对价值管理的定义,大概可分为以下三类:
(1)据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的结果的定义: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管理方法,其推动哲学是通过产生超过资本成本的收益来最大化股东的价值(Simms,2001)。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是一个管理框架。该框架可用于计量业绩,更重要的是用于控制公司业务,从而为股东创造出较高的长期价值并满足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要求(Ronte,1999)。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它关注于真正的价值而不是账面利润。只有当公司收入在弥补了投资人的全部成本之后仍有剩余,公司才创造了真正的价值(Christopher and Ryals,1999)。
(2)按照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的过程来定义: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全面的管理手段,它包含了重新定义的目标、重新设计的结构和体系、更新了的战略和经营程序以及修补了的人力资源实践。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不是一个速成的方案,而是一条需要坚持和投入的道路。(Boulos, Haspeslagh and Noda,2001)。
(3)结合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的过程和成果来定义: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最大化股东的财富。公司的目标、体制、战略、分析技术、业绩计量和文化都紧紧的围绕着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而展开(Amold,1998)。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是一种以股东价值创造为公司哲学的核心的管理方法。最大化股东财富引导着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程序,并决定管理者的报酬方式和业绩的监控方法(KPMG Consulting,1999)。
并在综合的基础上,将价值管理定义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观念为先导,以折现现金流量模型(DCFM)为基本技术支持的,汇合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各种雇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融预期、计量、控制、激励甚至文化等诸要素于一体,是经济金融化环境下企业管理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价值管理(VBM)是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结论。即VBM的目标就是创造价值,实现股东价值的增长。它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中,遵循价值的理念,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来探索价值创造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从而建立起连接企业战略,并应用于所有对企业价值有影响的各个因素和整个经营过程中的决策和控制体系;它要求公司一切决策和行为以是否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为评价基准,并且在实现价值管理的过程中广泛运用了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折现现金流量(DCF)、托宾q值、价值派(pie model)模型等一系列价值评估和价值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以帮助其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四、价值管理的特征分析

如前所述,由于企业价值内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或控制股东价值及其最大化的形成过程。到目前为止,在价值管理体系中,形成了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折现现金流量(DCF)、托宾q值、价值派(pie model)等价值管理模式,尽管在价值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指标,但是关于价值管理仍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一)以资本市场为依托

价值管理活动的展开几乎都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价值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更是离不开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出现,发端于公司控制权市场上的恶意收购活动,更是直接导致了价值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产生和发展。公司杠杆收购(LBO)的发生对公司的CEO,甚至大公司的CEO提了个醒,他们要么通过改善公司业绩来提高公司的股价,要么面对敌意收购的威胁。总之,20世纪80 年代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活跃使人们开始史无前例地对公司管理者进行规范(约翰·D·马丁等,2000)。另外,在完善的资本市场,投资者高度分散,为了有效地聚拢投资者的人气和资金,企业管理当局也将不得不进行价值管理。而且,价值管理的结果能够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也在于股票市场效率很高的状态下,股票价格能够基本反映公司管理当局的管理绩效。
可见,在经济金融化日益深化的现代社会中,将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引入企业价值的生成和管理过程中,是企业管理者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选择,因而可以毫无疑问地讲,以资本市场为依托成为价值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

价值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它认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是价值管理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众所周知,股东价值通常包含某一期间股东所实际获得的股利加上由于股票价格波动而形成的资本利得两部分。而“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涵义,并不是股利和股票价格波动而形成的资本利得之和越多越好,或者讲“股东价值最大化”并不是指股利越多越好,股票价格越高越好。相反,股东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目标是通过满足股东的最低报酬率要求来实现的,即:如果股利和资本利得之和能够满足股东的最低要求报酬率,我们就可以认为企业的价值管理实现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其中,股东的最低要求报酬率就是该企业的资本成本,是该企业进行投资的最低盈利水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找到能够带来超过要求报酬率的投资项目,使得项目的报酬率能够大于或者等于股东的要求报酬率,只有这样,项目的净现值才能大于或等于零。才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
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价值管理的管理目标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关于作为衡量价值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指标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选择,到目前为止,一些著名的咨询机构及学者都基于自己对价值及其相关性的理解,创造了自己认为最具价值相关性的核心财务指标,或者其他的可用于价值管理定量分析的工具,例如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折现现金流量(DCF)、托宾q值、价值派(pie model)等,这些价值管理指标不仅弥补了传统财务指标的短期化倾向,而且为企业融资与再融资创造了良好的筹资环境,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

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价值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首先必须关注企业未来时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创造,其次必须重视对现金流量的风险进行控制,通过对未来各期的预计现金流量、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两个决定企业价值的基本因素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此,重视现金流量,重视资本成本成为价值管理的重要特征。
按照詹森(Jensen)教授在研究代理冲突的时候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定义,所谓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满足了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资金需求之后剩余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的所谓“自由” 即体现为管理当局可以在不影响企业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将这部分现金流量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既可以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债权人,以满足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也可以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给股东,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在债权人报酬率既定的情况下,自由现金流量越多,股东所得到的现金流量越多,要求报酬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求偿权的次序上看,首先是债权人对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提出求偿,借以实现收益。然后,才是股东提出求偿。如果债权人的报酬率要求得不到满足,则股东就不能获得现金流量。可见,在价值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理财人员必须高度关注企业经营活动创造现金流量的情况,并以科学的技术和手段确保现金流量目标的达成。此时,科学的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便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许多国外企业都编有现金流量预算,对未来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和估计,从而实现对价值管理过程的控制。
所谓资本成本是指企业获利水平的最低限,它取决于企业投资活动风险程度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者对投资报酬率的要求。从企业的角度讲,资本成本是进行投资决策时必须严格遵守的报酬率水平的最低限,达不到这一下限的投资项目按此资本成本折现后的净现值为负,不仅不会增加价值,反而会减损价值;从投资者的角度讲,资本成本则是他们的要求报酬率水平,是投资者根据投资项目的风险水平和证券市场上的报酬率水平估计、确定的报酬率水平。因此,资本成本又常被称为:要求报酬率(required return)和折现率(appropriate discount rate)。可见,资本成本取决于企业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如果企业不能通过实物投资提供这一要求的报酬率水平,投资者就只能放弃在该企业的投资而转投他处。
从技术上讲,折现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现金流量的性质。我们知道自由现金流量包括可以自由地分派给企业的所有投资者的全部现金流量,所以,折现率即资本成本的确定也必须包容所有的融资来源,即股权融资来源和负债融资来源。这样的资本成本即是所谓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企业经营收益的最低水准,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的重要标准,惟有超越资本成本的收益才是创造价值的,这里隐含了机会成本下的经济收益观念。

(四)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子孙后代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1987年4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定义)。重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价值管理的又一重要特征。与之相对的利润管理之所以逐渐被现代企业所摒弃,关键原因在于利润管理中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破坏了企业赖于持续发展的内部机制,造成企业的短期行为,从而造成利润管理企业的普遍“短命”结果。
由于在对企业价值进行的估算中,始终包含一个假设,即估价是在企业持续经营状态下进行的。决定企业价值的基本因素除未来各期的预计现金流量、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外,必然还包括企业存续期这一重要因素。即能否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不取决于企业在以往时期里所获得的收益,而是取决于企业在未来时期里可能获得的现金流量的多少、企业投资活动风险程度的大小,以及未来存续期的长短。企业的持续存在,既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最好保障,又是整个社会保持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价值管理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或者说长期性这一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还包括另外一个方面,即未来性。成功的企业价值管理应当懂得重视未来,并且科学地规划未来,树立可持续、长远发展的观念。关于价值管理的行为,长期的战略性投资决策意义远远大于日常的经营性决策,在投资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出的直接目的即是在未来时期里取得足够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根据长期的战略性决策确定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然后将战略性决策具体化地分解为中期或短期的经营预算。
综上所述,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包含着长期性和未来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管理意味着企业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有望获得足以补偿各项成本的、稳定增长的现金流量,从而使股东实现价值最大化。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股东价值最大化便无从谈起。

五、价值管理的发展趋势

目前关于价值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念、战略层面,集中于企业内部管理,对于在资本市场中价值管理信息的披露仅仅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片段,由于价值管理信息披露方面的严重缺陷,使得有效资本市场远远不能实现,使得价值管理仅仅成为企业的CFO们限于关键事件、关键时点的战略决策与业绩评价,这样就大大局限了实施价值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如何才能够充分发挥价值管理的作用,将价值管理绩效的信息完整、系统地反映于资本市场,将成为未来价值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技术支撑是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反映和披露价值信息的信息系统——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

(一)现有价值管理的信息系统支持的不足

在价值管理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信息与验证作用的信息系统是价值管理成功的关键技术支持。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证实作用在盈余意外中得到了体现。即如果管理层没有达到或者超过分析师的预测,股票价格会产生波动,实际盈余与预测盈余很小的差异将导致股票价格剧烈的波动。因而价值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业绩进行披露的信息系统是基于交易的信息系统,上市公司主要通过以利润表为核心的报表体系对外披露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基于交易的信息系统是指基于过去交易和过去的市场价格的信息系统,其注重利润指标,确定利润必须是在谨慎原则的基础上已经确定实现的价值。葛家澍和徐跃(2006)在《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中》曾经指出会计不是不也不是不能反映企业的新价值,否则,企业利润从何而来,但确定利润有一个条件——会计的成规,那就是企业生产的商品已被易手,由他人买去。可见,基于交易的信息系统所能表现的价值是原封不动的各种历史成本的积累,而未曾反映新价值的创造和增加,具有不确定性的未来预期,其不能予以信任。生产经营过程能够创造价值是肯定的,但必须等到产品被社会承认,通过市场交换取得销售收入时才能实现,即交换是关键。
可见,这种基于交易的信息系统具有一个严重的局限性就是不能真实、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以及价值管理的信息。例如:股票市值与账面价值存在很大差异;企业并购中,资产收购的价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差极大。因而其信息质量或者有用性都大打折扣。

(二)建立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

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是采用由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估计的公允价值作为企业资源的价值进行披露,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和发展潜力,是价值管理的有效技术支撑。
价值管理活动几乎都以资本市场为背景展开,而现代资本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信息系统支持是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能够满足作为建立有效资本市场技术支撑的要求,具有能够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根本特征。按照微观经济学的观点,所谓价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随着资本预算中折现技术的运用,财务学家们也接受了关于价值的这一定义。具体言之,企业价值就是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是市场预期的结果。而一般来讲,市场预期依赖两种信息,一是能够验证市场预期的历史信息,二是直接或间接形成预期的未来信息。历史信息通过验证市场预期来修正市场价格。在有效市场条件下,市场的定价是准确的,然而,这种准确性是通过预期—修正—再预期—再修正的过程实现的。
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必将能够提供上述要求的两种信息。一方面,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更加具有预测价值,即它的信息对于提高信息使用者预测未来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虽然未来往往是不确定的,但是人们总是试图去影响未来,使之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发展。这就要求反映未来的信息系统必须具有符合未来变化趋势的可预测的特征。另一方面,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的验证作用更加及时。股票投资者交易的是公司未来的收益,但没人知道未来收益,管理层自己也不能准确知道未来收益。未来收益只能逐步地被已经交易的业务所证实(夏冬林,2006)。基于价值的信息系统由于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企业的资产价值,它提供的价值信息更加接近市场估价,能够更加及时地验证市场的预期,从而更加有利于价值管理绩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Tom Copeland, Tim Koller & Jack Murrin. Valuation: Measuring and Managing the Value of Companies(3rd Edition),Wiley&Sons,Inc. 2000.
[2] Ronte, Hanno: Value Based Management, Management Accounting , 1998.January. Ryan, Jr.,
[3] http://www.12manage.com/methods_mfv_zh.html
[4]Kinney , William , David Burgstahler , Roger Martin .2002 .Earnings Surprise “Materiality” as Measured by Stock Returns.Journal of Accouting Research , Vol.40 No.5:pp1297~1329
[1] 汪平,打造VBM 框架下的价值型财务管理模式,《会计研究》,2005,8:63-66
[2] 约翰·D·马丁等著:《价值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汤谷良、林长泉:打造VBM 框架下的价值型财务管理模式,《会计研究》,2003,12:23-27
[4] 陈良华:价值管理:一种泛会计概念的提出,《会计研究》,2002,10:53-56
[5] 陈志斌等: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会计研究》,2002,12:45-50
[6]夏冬林:财务会计:基于价值还是基于交易,《会计研究》,2006,08
[7]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会计研究》2006,09:7-14
[8]王庆成,股东财富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之比较研究,《现代财经》,2002,06
[9] 王平心,吴清华,作业价值分析与价值管理:一个整合框架,第五界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当代管理会计新发展,2005,07
[10] 李占祥,为企业可持续成长(长寿) 而管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08
[11] 汪平主编:《中级财务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电子竞技游戏排行榜_welcome**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供应链管理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摘要】供应链的出现,使商业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点,而...